- 小城概貌
- 历史沿革
 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析晋江县东乡16里置惠安县时,县治即设于此。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因防御倭寇侵扰,始建城墙,翌年竣工。城背西北面东南,西部自南而北有莲花山、火山、科山、螺山、大坪山、岳山、潘山等山峰环抱,螺山负邑,又城形如“螺狮吐肉”,故称螺城,简称“螺”。民国28年(1939年)为便于日机轰炸时群众疏散,城墙全被拆毁。清代,螺城属一都,辖城厢弦歌、琼林、乐善、良津、登庸、庆泉、鳌震七铺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置城区镇,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改螺城镇,除辖城内10个保外,又辖辋川、螺阳部分地区共18个保。解放后,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于此设第一区公所,管辖范围达30个乡(相当于现在村委会),除城内10保外,还辖辋川全部,黄塘西北部,东岭、涂寨部分自然村。1951年6月调整区划时,划出郊区。一区辖有城内8个街和东关、北关、新霞计11个乡。1952年6月行政区划全面调整,仍设一区,改辖城内4个街和东关、北关,再划入南郊6个乡,共辖12个乡。8月,把凤旗、狮山、钱塘等3个乡划给二区,琼田划给十四区。一区辖城内4个街及东关、北关、霞东、霞光、新霞等郊乡计9个街、乡。1954年1月,省政府同意成立一区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。12月,城内增划东街、新街,计辖11个街、乡。1955年10月,再次调整行政区划,把城郊的霞光、新霞划给黄塘,霞东划给辋川。一区只辖城内5个街,设居委会。
  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析晋江县东乡16里置惠安县时,县治即设于此。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因防御倭寇侵扰,始建城墙,翌年竣工。城背西北面东南,西部自南而北有莲花山、火山、科山、螺山、大坪山、岳山、潘山等山峰环抱,螺山负邑,又城形如“螺狮吐肉”,故称螺城,简称“螺”。民国28年(1939年)为便于日机轰炸时群众疏散,城墙全被拆毁。清代,螺城属一都,辖城厢弦歌、琼林、乐善、良津、登庸、庆泉、鳌震七铺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置城区镇,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改螺城镇,除辖城内10个保外,又辖辋川、螺阳部分地区共18个保。解放后,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于此设第一区公所,管辖范围达30个乡(相当于现在村委会),除城内10保外,还辖辋川全部,黄塘西北部,东岭、涂寨部分自然村。1951年6月调整区划时,划出郊区。一区辖有城内8个街和东关、北关、新霞计11个乡。1952年6月行政区划全面调整,仍设一区,改辖城内4个街和东关、北关,再划入南郊6个乡,共辖12个乡。8月,把凤旗、狮山、钱塘等3个乡划给二区,琼田划给十四区。一区辖城内4个街及东关、北关、霞东、霞光、新霞等郊乡计9个街、乡。1954年1月,省政府同意成立一区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。12月,城内增划东街、新街,计辖11个街、乡。1955年10月,再次调整行政区划,把城郊的霞光、新霞划给黄塘,霞东划给辋川。一区只辖城内5个街,设居委会。1958年撤区并乡,设城关镇。9月,人民公社化,与凤旗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。把 7个高级社划分为28个生产大队、205个生产队(不设管理区),范围包括今螺阳镇。1961年析分小社,红旗人民公社改为城关人民公社,下辖5个街、29个大队、144个生产队。1962年复置城关镇,下辖3个居委会和东关、北关2个大队。其余农村29个大队仍归城关人民公社。1981年城关镇改称螺城镇。
1985年1月,成立螺城镇人民政府,辖5个居民委员会。1989年12月,辖5个街、224个自然村(巷、埔)。
- 行政区划
- 城市拓展
 螺城镇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改造,近年来全镇总拆旧面积130多万平方米,新建面积200多万平方米,城区面积拓宽了近4倍,城镇化水平超过了 50%。现已对中新、东南、北关、福璟、世纪大道两侧等几十个区域进行了成功改造建设,兴建了中新花园、科山花园、东南花园、福璟花园、孔庙北侧区域、新华书店区域、金石花园、岳路花园、东关商住区、北关商住区、惠泉区域、霞张区域、中总商住区、五洲家私城、时代城、华辰御景等一大批现代化商住区。2002年被省委、省政府定为全省11个小城镇试点乡镇之一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镇按照“扩大城市框架、完善城市功能、提升城市品位”的要求,逐步推动中心城区东拓、西扩、南移、北展,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,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集聚区、商务中心区、商贸服务区、行政办公区、文教科研区和生活居住区等功能区,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、辐射和支撑、带动作用,为消费市场的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,并积极配合县建设主管部门对城区建设进行实质性、开拓性规划建设,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,加快324国道霞东段和前型蔬菜市场项目工作进程,把县城“做大做优”。全镇针对县城有限的空间条件,主动融入泉州市区拓展和惠安东部石化、造船工业发展的良好机遇,打造县城发展的全新名片,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“南延东拓北展西扩中兴”的新格局,建设现代化新城区。
      螺城镇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改造,近年来全镇总拆旧面积130多万平方米,新建面积200多万平方米,城区面积拓宽了近4倍,城镇化水平超过了 50%。现已对中新、东南、北关、福璟、世纪大道两侧等几十个区域进行了成功改造建设,兴建了中新花园、科山花园、东南花园、福璟花园、孔庙北侧区域、新华书店区域、金石花园、岳路花园、东关商住区、北关商住区、惠泉区域、霞张区域、中总商住区、五洲家私城、时代城、华辰御景等一大批现代化商住区。2002年被省委、省政府定为全省11个小城镇试点乡镇之一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镇按照“扩大城市框架、完善城市功能、提升城市品位”的要求,逐步推动中心城区东拓、西扩、南移、北展,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,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集聚区、商务中心区、商贸服务区、行政办公区、文教科研区和生活居住区等功能区,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、辐射和支撑、带动作用,为消费市场的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,并积极配合县建设主管部门对城区建设进行实质性、开拓性规划建设,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,加快324国道霞东段和前型蔬菜市场项目工作进程,把县城“做大做优”。全镇针对县城有限的空间条件,主动融入泉州市区拓展和惠安东部石化、造船工业发展的良好机遇,打造县城发展的全新名片,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“南延东拓北展西扩中兴”的新格局,建设现代化新城区。- 经济发展

- 旅游休闲
 城区西北侧有风光旖旎的科山、平山旅游风景名胜和城内文庙、刘氏古民居等一批年代久远的著名历史文化古迹,还有现代浓郁都市气息的溪滨公园、中新花园等一批环境怡人的休闲场所。其中以科山公园最受欢迎,科山原名登高山,北宋初,卢瞻结庐读书其上,后中举登科,因名登科山,简称科山,与其南、北的螺山、火山骈连而居中,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。其上有始建于宋的科山寺及科山书院、建于五代后梁年间的平山寺、建于元统三年的平山寺塔、宋至民国期间的历代摩崖石刻,明清时建造于山间的“甘雨”、“青雨”、“登云”、“志灵”诸石亭,还有百狮园、惠女广场、岗岫广场、龙凤呈祥浮雕墙、天潭广场、魁星岛、渔翁钓鱼平台、飞天九龙壁雕、石雕名苑广场、布达拉景区、 “龙马精神”纪念柱、锦绣阁、惠泉瀑布、夕照藩楼、锦溪草堂、七一水库、革命烈士纪念碑、莲花塔等多处景点,是为集旅游、观赏、娱乐、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游览景区。 “灵山慧水总关情,熙来攘往为访幽”,方圆数里,晨钟暮鼓,风景秀丽,是登高休闲、访古探幽的好去处。
城区西北侧有风光旖旎的科山、平山旅游风景名胜和城内文庙、刘氏古民居等一批年代久远的著名历史文化古迹,还有现代浓郁都市气息的溪滨公园、中新花园等一批环境怡人的休闲场所。其中以科山公园最受欢迎,科山原名登高山,北宋初,卢瞻结庐读书其上,后中举登科,因名登科山,简称科山,与其南、北的螺山、火山骈连而居中,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。其上有始建于宋的科山寺及科山书院、建于五代后梁年间的平山寺、建于元统三年的平山寺塔、宋至民国期间的历代摩崖石刻,明清时建造于山间的“甘雨”、“青雨”、“登云”、“志灵”诸石亭,还有百狮园、惠女广场、岗岫广场、龙凤呈祥浮雕墙、天潭广场、魁星岛、渔翁钓鱼平台、飞天九龙壁雕、石雕名苑广场、布达拉景区、 “龙马精神”纪念柱、锦绣阁、惠泉瀑布、夕照藩楼、锦溪草堂、七一水库、革命烈士纪念碑、莲花塔等多处景点,是为集旅游、观赏、娱乐、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游览景区。 “灵山慧水总关情,熙来攘往为访幽”,方圆数里,晨钟暮鼓,风景秀丽,是登高休闲、访古探幽的好去处。
